您的位置 :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
党史学习教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月22日,创新创业学院全体教师在党员活动室展开了党史学习。本次学习由胡智斌老师带领大家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主题,重温了这本伟在的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发表的三篇重要文章,通过这三篇文章,毛泽东深入浅出地揭示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一扫质疑革命前途的重重阴霾,化解了悲观和迷茫的消极情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之后,党内一些人曾发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中,在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于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阐明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不过,这时毛泽东还未形成全党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在稍后的继续探索中明确起来的。 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后,十分重视党内军内弥漫的悲观情绪。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利用难得的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秉烛夜书,写下了一封长信,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即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词比较委婉,但论据充分,思想深刻。正如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所指出的那样:“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不顾主客观条件,犯着革命的急性病,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充满着幻想”。 当时党内一些同志的思想问题表现为“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这不仅是一种有害的精神状态,一种片面的形势分析,更是一种消极的未来预期,无疑是“现在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毫不含糊地予以了辩驳和纠正。毛泽东指出:“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他们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内也没有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认为这一思想的错误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 1929年4月,针对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四军前委还明确地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真总结了井冈山斗争两年多来农村武装斗争的经验,严肃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系统阐明了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科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明确提出了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他信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地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科学论断,鼓舞无数革命者的战斗意志,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 毛主席的伟大在于他深邃的战略眼光,善于通过理论创新引导中国革命的航向。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他一生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强调“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反对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主张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乱象所困扰。毛泽东的三篇文章,尤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光辉著作,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发表时间: 2021-06-22| 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