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创新创业学院全体教师在党员活动室展开了党史学习。本次学习由创新创业学院党务副院长李敏毅带领大家重温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故事,并学习讨论了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人,这场由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中旬,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赞叹地在台历上写下:“奇迹、真是奇迹。”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也曾撰文说,解放战争的进程与结局,远非通常的军事理论可以解释。不少国外军事史学者更是表示“很难理解其中奥秘”。那到底,是什么“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呢?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用5年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当时,在全国五大战场中,只有东北战场上的军力和经济力超过了国民党军,因此,党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历史证明,我们党作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正确决策。正如毛泽东主席所预判的一样,我党我军拥有了东北这个强大的战略后方,全国的胜利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这也为淮海、平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
就在辽沈战役胜利的几天后,在中原战场,淮海战役打响。
循着硝烟的指引,记者采访了94岁高龄的国防大学离休干部鞠开,他曾是跟随粟裕大将14年的机要秘书,全程参加了淮海战役。阳光打在鞠开老人的脸上,他的思绪穿越时空——“毛泽东主席曾将淮海战役比喻为‘一锅夹生饭’,夹生饭好吃吗?不好吃!这场战役很不好打。”鞠开说,当时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加起来不过60万人,而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就有将近80万人。粟裕老首长曾说过,在战役上我们是劣势,是以少胜多,在战术上是以多胜少,我们在兵力装备上处于劣势,但硬是把这锅夹生饭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在淮海战役中,我党我军作出了两个非常关键的决定——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争取战役主动权。再是截断徐蚌线,这是原来的作战方针中没有提出的,是刘伯承元帅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认为这个建议非常重要,立即采纳。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打淮海战役这样的大战役,我军事先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作战方案是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边打、边调整、边完善的。”鞠开说,这样的能力,国民党军显然是不具备的。
1949年1月10日,春寒料峭,西柏坡却因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沸腾了,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根据敌我态度和种种主客观因素,做出重大决策,这并非太难,难的是各战场的主要指挥员为贯彻既定的方略,须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始终保持冷静,处理得当。”